close

 新構

書名:新構築:邁向數位建築的新理論

作者劉育東、林楚卿

出版:2009.07.17 初版一刷

尺寸:26 cm ×  18.5 cm

頁數:208 ∕ 精裝全彩

定價:400

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CIP          數位建築、個案研究

ISBN       978-986-7009-63-0 (精裝)

(本書英譯本由歐洲Birkhäuser出版社同步發行)

 

 

 

在這個全新的建築領域中,連結(joint)根本就不是問題,所有建築表皮都沒有厚度,且可精確地接合在一起,你不需使用釘子、螺絲或黏膠,不必遷就於材料的改變,天氣因素的考量亦是多餘的。簡單來說,對於細部的巧奪天工之處並沒有任何發揮的餘地,這完全是一個以空間和表皮為遊戲規則的領域。……電子學是當今顯學,而建築團隊可能會面對一個與之愈來愈脫節的新局面,成為一群抗拒電子學的小眾團體,堅持捍衛實體化(materiality),並實踐現代派的復古主義,此舉也將使潛在的客戶對其避而遠之。理論家也可能會以哲學家Martin Heidegger的學說自我安慰,並高傲地寫出任何與科技有關的蔑視文字。但如果重整我們的世界觀的話,讓建築組成與構造這些令人枯燥乏味的教條走入歷史,則會提高生產力且肯定有趣得多。

 

摘自William J. Mitchell〈反構築:虛擬的詩性〉

 

 

【內容介紹】

由於數位科技的發展數位構築研究察覺到傳統建築構造已有劇烈改變直到今日我們迫切需要有系統的結合一些數位與古典元素及過程的新構築想法以便繼續發展建築的數位理論(digital theory of architecture)

 

一些數位構築的重要現象,顯示了動態、資訊、演化和製造的特徵,在新構築的初期理論中,七個古典因子和四個數位因子,形成一個完整而彼此互動的結果。然而,在這建築的新時代中,本研究只是許多問題的一個出發點,而非提供解答,新的「數位」構築元素是如何得自於舊的「古典」元素?而舊的因子又是如何與新的因子互動?新因子是否與舊因子有所不同?或者此新因子只是稍稍覆蓋一層新的作法,內在思惟仍與舊因子相同?構築思考又是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

 

 

本書另一目的是探討構築與設計過程的關係,設計過程主要包含了設計方法與設計思考。這讓我們想到,建築構築,經過古典、前數位到數位時代的推移,標準設計過程是如何改變?究竟我們能夠發展出甚麼新方法?由於人類認知系統是以知識、記憶、理解、視覺及空間媒介(visual-spatial media)、風格及創造性洞察(stylistic-creative insights)等單元從事思考,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我們的思考如何調適、融合與轉化?

 

 

 

【序】共創美麗數位新世紀

/ 徐旭東(遠東企業集團董事長)

 

        現在大家都在熱烈討論「奈米」,很難想像當初奈米科技發展的緣起,是由科學家的「預言」所衍生的。如今從晶圓代工到民生用品、建築材料、藥品等,到處都看得到奈米技術的應用,正是「數位」時代中,一切事物變化快速的再次應證。身處數位化的新世紀,過去的預言都有可能實現,因此對於潛力無窮的未來,我們實在需要隨時掌握脈動,不斷努力探索。

 

        有鑒於台灣擁有如此豐富的高科技經驗,建築界也一直在摸索探究未來建築的潮流,因此「遠東建築獎」決定舉辦全球僅見的「遠東國際數位建築設計獎」,引領世人持續探討人類未來生存可能的發展空間,在國際間展現對跨入新世紀的使命感與企圖心。

 

        而為迎接美麗的新世紀,遠東企業集團秉持不斷突破與創新的精神,共創豐富精彩的人生。遠傳電信是台灣整合行動通訊服務的領導者,致力於提供行動通訊與網際網路整合性服務。遠東國際商銀也是新銀行中第一家獲得財政部核准合法開辦的行動銀行業者。集團旗下的寬頻固網公司新世紀資通速博,更帶領民眾進入無遠弗屆,寬頻網路的通訊新世界。為國人開拓更新穎、更現代、更資訊化的生活,創造更舒適、更便利、更科技化的生活環境。

 

        「數位建築設計獎」,主要將數位建築的涵蓋層面,由建築專業設計擴及藝術和媒體工作者,包括影像設計者、產品設計者、電腦專家、電動遊戲設計者、電影製作者及科技小說家等,展現以「數位時代的未來空間」(future space in the digital era)為主題,各式各樣的虛擬設計。

 

        令人高興的是每年都會收到來自將近三十個國家,一百多件的報名作品外,更邀請到來自四十餘國傑出的評審,踴躍的國際參賽者以及陣容堅強的評審團,攜手為「遠東國際數位建築設計獎締結出令人驚豔的成就與榮耀。

 

        由此可見虛擬建築與多媒體的結合,可以激盪出對於「數位時代的未來空間」的各種可能想像。這是讓人欣喜的嘗試,往後本獎希望創造出更多激發世人想像的元素,匯集這些「想像」,相互激盪,再加上「奈米」時代的來臨,未來世界的可能發展與變化,更加耐人尋味,值得期待。

 

        「國際數位建築設計獎」自西元二○○○年首辦,至今能在國際間樹立名聲且廣獲肯定,需要感謝多方人士的鼎力襄助。首先要感激司法院前副院長城仲模、總統府資政漢寶德及亞洲大學副校長、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劉育東所給予的寶貴指導與協助,也要感謝許多協辦單位、評審委員、媒體及各界的熱心參與。

 

        有這麼多朋友和我們一起為這個深具意義的獎項共同努力,戮力提昇全世界的建築設計及創意,相信一定能讓今天的諸多「想像」,跳脫「預言」的層次,成為具體可行的事實,為世人創造更舒適便利的生活空間,帶領我們一起邁入先進美麗的新世界。

 

 

 

【目錄】

致謝

   共創美麗數位新世紀 徐旭東

   反構築:虛擬的詩性 William Mitchell

 

1. 緒論-浮現中的數位構築

        構築與反構築(Tectonics vs. Antitectonics)

        前數位、數位與後數位(Predigital, Digital and Postdigital )

        古典與數位(Classic vs. Digital)

        古典構築思考(Classic Tectonic Thinking)

        數位構築思考(Digital Tectonic Thinking)

        新構築?(New Tectonics?)

 

2. 遠東數位獎及邀請作品

        瞬間的自我

        宙斯之盾─超表面

        動態形體─BMW法蘭克福汽車展場

        荷蘭後農業

        起飛—慕尼黑機場第二航站大樓空間裝置

        巴黎米蘭藝廊

        迴圈‧空間—2012奧林匹克運動會展示館

        編碼、愛慾和工藝

        Reebok上海旗艦店

        多向度受壓結構

        城市大廳

        流體牆

        繁花豔開—建築拓樸幾何

        互動環境‧分散計算‧數位製造

        新媒體學校—學校的型態生成

        新竹數位藝術館

        愛賓藝術與科技博物館

        聖高倫藝術博物館

        東京地鐵飯田橋站

        場—邊界狀態

        新賓士博物館

        媒體─銀河系:愛賓辦公大樓

        觀察者—家庭包

        台中古根漢美術館

        下代基因建築藝術館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台灣大學社科院新館

        水墨狂草

        大連電子深圳總部

        建築農場

 

3. 從古典構築到數位浮現

        瞬間的自我

        宙斯之盾─超表面

        動態形體─BMW法蘭克福汽車展場

        荷蘭後農業

        起飛—慕尼黑機場第二航站大樓空間裝置

        巴黎米蘭藝廊

        迴圈‧空間—2012奧林匹克運動會展示館

        編碼、愛慾和工藝

        Reebok上海旗艦店

        多向度受壓結構

        城市大廳

        流體牆

        繁花豔開—建築拓樸幾何

        互動環境‧分散計算‧數位製造

        新媒體學校—學校的型態生成

 

4. 數位構築思考

        動態(Motion)

        資訊(Information)

        演化(Generation)

        製造(Fabrication)

 

5. 邁向新構築

        明日建築(Architecture of Tomorrow)

        新構築(New Tectonics)

        啟發設計創造力(Implications to Design Creativity)

 

參考書目

中英文索引

圖片版權

 

 

 

【作者簡介】

劉育東

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博士、麻省理工學院共同研究,亞洲大學副校長與講座教授、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創所教授。AleppoZONE設計團隊主持人、遠東國際數位建築設計獎(the Far East International Digital Architectural Design Award, The Feidad Award)國際評審委員會主席,著作包含《下代基因建築-大地建築的變與不變》(繁體版與簡體版)、《Distinguishing Digital Architecture》、《Next-Gene20國際建築博覽會》、《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Glocalization: New Taiwan Architecture 2000-2005(英文版與中文版)、《創意島嶼狂想曲—2050願景台灣》、《Demonstrating Digital Architecture(英文版與中文版)、《大破大立—921校園建築獎》、《Diversifying Digital Architecture(英文版與中文版) Developing Digital Architecture(英文版與中文版)、《Defining Digital Architecture》、《為數位建築下定義》、《數位建築的浮現》、 《城市的現實與想像—新竹市東門城廣場規劃與設計的推動過程》、《建築的涵意》以及《Restructuring Shapes: Design cognition and computation》等書。2007年受邀主持「下代基因」國際集體創作,由A+U雜誌發表為20086月全本專輯、並獲選2010年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 「綻放真台灣」紀錄片,將以34種語言在165國播放。

 

 

林楚卿   

交通大學建築博士,現任元智大學藝術創意與發展系助理教授、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AleppoZONE設計團隊首席設計師。研究專長為自由形體建築設計(free-form architectural design)、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CAD/CAM fabrication)、數位設計媒材(digital design media)等領域,其研究成果曾發表於《Design Studies》國際學術期刊和《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CAADRIA》、《The Association of Computer Aided Design in Architecture, ACADIA》、《Th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Computer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Europe, eCAADe》等國際學術研討會。

 

 

AleppoZONE設計團隊2008年應Peter Cook與伊東豊雄邀請,參展台灣首度受邀之「歐亞建築新潮流2008-2010巡迴展」(New Trends of Architecture in Europe and Asia-Pacific)

 新構築1 新構築2 新構築3 新構築8 新構築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ardenct 的頭像
    gardenct

    田園城市 Garden City Publishers

    garden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